7月1日至5日,第十三届国际人道法暑期班在江苏宜兴成功举办。本届暑期班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和红十字国际学院联合主办,宜兴市红十字会承办。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络部副部长马文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部主管马尔瓦·莎巴尔、法律顾问刘欣燕,宜兴市副市长、市红十字会长张毅,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莉等出席开班仪式及相关活动。
王汝鹏院长在开班致辞中指出,国际人道法是保护战争和武装冲突受害者的法律体系,是维护人类尊严和文明的重要保障。学习国际人道法,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不论种族、宗教、性别和国籍,坚守人性的底线,以人道的方式对待每一个生命。这种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构建一个和谐、包容和文明社会的基础。学习国际人道法能够提升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任何地区的冲突和危机都可能对全球产生影响。作为有担当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了解国际人道法,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贡献力量。
王汝鹏希望通过传播国际人道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国际人道法,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压力,促使各国政府和武装力量在行动中遵守法律,减少战争的破坏和伤害。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国际人道法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人道精神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开班仪式结束后,王汝鹏还就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史、中国政府与国际人道法的渊源和实践进行了专题授课。
约40名来自高校、政府、军队以及红十字组织的学员参加了为期5天的培训。围绕 “武装冲突的分类与国际人道法的适用范围”“保护平民、物体和丧失战斗力的人”“武装冲突中对文化财产的保护”“武装冲突中的网络战”“外层空间与国际人道法”“人工智能与自主武器系统”“军控与国际人道法”“人道行动面临的挑战”等主题,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国防大学及红十字国际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外交部军控司、条法司,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等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专家教授与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进行了专题分享和分组讨论。
3日下午的现场教学与参访活动中,与会师生实地参观了宜兴百年红会图片展、宜兴市红十字人道教育中心和红十字综合实训实践基地。宜兴市红十字人道教育中心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武装冲突场景下的国际人道法实施为主题的红十字生命教育基地,对于在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中普及国际人道法基础知识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这里正式挂牌成为红十字国际学院首个国际人道法现场教学研究基地。马尔瓦·莎巴尔女士在参观后表示,这次体验深刻展示了“战争中的人道力量”以及红十字精神在艰难时刻的温暖与力量。
5日下午的结业式上,红十字国际学院副院长刘选国、常务副院长郑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部主管马尔瓦·莎巴尔和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研究所所长李强为参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作为国际人道法主要条约的缔约国,中国一贯积极履行缔约国义务,重视国际人道法的传播、实施和发展,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了中国红十会总会,由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担任国家委员会主席,以推动国际人道法在国内的传播和实施,并积极参与和支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促进国际人道法发展的活动。
这是红十字国际学院连续第四年参与举办国际人道法暑期班项目。红十字国际学院从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国际人道法的教学与研究,专门成立了国际人道法与人道政策教研中心,并与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合作,将国际人道法教学融入红十字干部培训课程和学校通识课程,在红会干部和青年学子中普及国际人道法的基本知识。去年,还在苏州大学成功主办了第十七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活动。从2022年开始,受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委托,学院还组织编印了《国际人道事务通讯》,邀请国内外相关机构及专家学者介绍国际人道局势、人道行动和人道法的热点问题,为国家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这是一场特殊的毕业旅行。照片中的六个女孩来自同一个宿舍,她们精心打扮,笑容甜美。在毕业五年后,终于等来之前没有成行的旅行。女孩许诗婷把这美好的时刻分享在社交媒体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