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月4日上午,中国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在京集体重温入队誓词。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飞天夙愿,绵延千载;复兴征途,穿越百年。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翟志刚实现中国首次太空出舱,再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3年间,11名中国航天员六问九天,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一起重温入队誓词:“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这铿锵有力的宣誓声表达了新时代航天员随时准备接受党和人民挑选、出征太空的责任和使命,映射了一个英雄群体浇筑登天之梯、建设航天科技强国的坚定信念。
地面多一分努力 太空多一分从容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寥廓而且深邃。中华民族对它的向往从未停止,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薪火相传,前赴后继。
1992年9月,党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1995年,载人航天工程在空军进行首批航天员选拔。
一时间,1500多名“蓝天骄子”集聚在飞天梦想下,接受祖国的挑选。他们中有即将走上副团长岗位却主动放弃晋升机会的李庆龙、陈全,有身为独子却极力说服母亲同意的刘旺,有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的聂海胜…… 经过重重选拔,来自五湖四海的首批14名航天员于1998年1月5日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应运而生;2010年,第二批7名航天员又加入了这支光荣的队伍。
然而,太空和天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要实现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在四年左右的时间里,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训练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挑战巨大。白天上课训练,夜里复习预习,航天员们打趣地形容道:“教室里充满了风油精的味道,公寓成了不夜城。”
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而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每次训练都会造成航天员面部肌肉严重变形,呼吸异常困难。
模拟失重训练,要求航天员身着160多公斤的水下训练服,持续训练3、4个小时。每次训练下来体重都会减轻4、5斤,吃饭时常常连筷子都拿不住。
飞行程序训练, 要求航天员熟记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上千条指令、数百项操作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头低位卧床训练,要求航天员连续5天保持负6度卧姿,头低脚高、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
心理训练,航天员要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进行抗疲劳抗寂寞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看来,破茧成蝶从来都是痛苦的过程,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是很难熬过来的。
经过严格考核,我国先后选拔的2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了8大类上百个科目训练的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记录。
图为航天员刘洋进行地面模拟训练。人民网记者翁奇羽摄
勇于挑战极限 敢于直面生死
世事之难莫过于登天,要克服地心引力遨游太空,航天员需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对生理和心理极具挑战。
“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太空虽然向女性张开了多情的怀抱,但却从未偏爱。”她在第一次进行转椅训练时,刚刚做到5分钟就感觉天旋地转、腹内翻江倒海,下来后整整一天都吃不下饭。“5分钟已然如此,可我们最终要练到15分钟啊!”对于飞行员期间所有科目全优的刘洋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是就此退缩让梦想化为泡影,还是迎难而上迈过这道坎?刘洋下决心拼了。她把训练时间延长再延长,把休息时间压缩再压缩,凭着决不放弃的韧劲儿勤练苦练,最终达到了15分钟的优秀标准。
手控交会对接是世界上公认的难度极高的航天技术,被称为“太空穿针”,美国在此前曾数次失败。承担此项任务的“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在地面上进行了1500多次模拟训练,最终在“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中精准操作、一次成功,打出了漂亮的“太空十环”。
太空授课是“神舟十号”任务的一大亮点,但人在失重环境下连站稳都很难,还要完成授课、实验和拍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人乘组在地面上进行了长达200多个小时的训练,还针对太空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研制了几十种应对预案,最终呈现了精彩纷呈、奇妙无穷的完美一课。
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目前全世界540多名航天员中有27人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
“神舟五号”首飞时,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现了8赫兹左右的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了共振,共持续了26秒,航天员杨利伟形容当时的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
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当航天员翟志刚准备出舱漫步太空时,却接连发生了两个“意外”。先是三次用力开启舱门却没有反应,眼看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之时,辅助出舱的航天员刘伯明递过来一把开舱辅助工具。翟志刚心里清楚,使用辅助工具撬开舱门,就有可能给舱门密封造成损伤,直接关系到航天员能否活着回去,但在和刘伯明进行了眼神交流之后,彼此心中便达成了默契。翟志刚用辅助工具撬了三次,终于拼尽全身力气,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
然而紧张的心情还尚未平静,又一个“意外”出现了。按照计划,翟志刚在出舱后将先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取样,把一个固定在飞船舱外的实验样品送回舱内,然后再从舱内取出一面五星红旗,进行太空漫步和舱外展示。就在此时,耳机中传来了一阵“轨道舱火灾”的急促报警声。“就算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来不及犹豫和害怕,翟志刚和刘伯明仿佛约定好一般,果断调整任务步骤,先将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高高挥舞。
而此时在返回舱驻守的另一名航天员景海鹏,则在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最终确认是一场虚惊。
在距离“神舟十一号”任务飞船返回仅剩一周的时间时,天地话音通信链路突发故障,只有视频没有声音,如果问题不能迅速解决,就可能导致任务终止,并给飞船着陆带来极大风险,直接威胁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紧急时刻,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始终保持沉着冷静,一边排查故障,一边通过双向视频写字鼓励地面工作人员“你们别急,我们挺好。”最终与技术专家一起恢复了通信畅通,确保了任务顺利完成。
图为1998年01月05日,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行宣誓仪式 朱九通摄
宁可备而不用 决不用而无备
201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岗位告别仪式。首批入队的航天员李庆龙、吴杰、陈全、赵传东、潘占春五人因年龄原因转岗或退休,再也没有飞天的机会。
一次次准备,一次次落选,一次次重新准备,这五名航天员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备战,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漫长的等待。老大哥吴杰和李庆龙是我国最早选拔出来的航天员兼教员,并赴俄罗斯加加林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吴杰白天刻苦训练,晚上潜心钻研,不仅高质量完成了学业,而且撰写了10万多字的专题报告,成为了中国航天员大队的“传家宝”。。
作为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名仍然在训的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邓清明至今仍清楚的记得,相伴十几载的战友陈全在退役前紧握他的手说:“不管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要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为国出征,是全体航天员的夙愿。邓清明3次入选备份乘组,却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十几年的坚持与努力,换来的是目送战友一次次成功飞天,一次次载誉归来。“说心里话,没有失落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一种挫败感。为什么别人可以执行任务而我不行?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啊,如果始终没有机会执行任务,那不是我的失职吗?”邓清明不停地追问自己。
然而每一次任务过后,他却没有太多时间犹豫、彷徨和懈怠,因为航天员都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归零”:抛开过去、放空自己、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在邓清明看来,没有上过天的航天员更需要把压力化作动力,支撑自己不断前行、争取机会,不把落选当作失败,而是当作磨砺。
邓清明说,他永远不会忘记,每次作为备份返回北京,他的爱人满颜虹都会专门穿上一件红色的衣服,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他,微笑着给他鼓励和宽慰:“不管结果怎样,我们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努力了、奋斗了,你让我尊敬,你为孩子做出了榜样!”
“战友飞就是我在飞。”这是所有航天员的共识。当看到刘旺用14年换来了交会对接“太空穿针”的完美表现,张晓光用15年换来了15天的太空飞行,邓清明告诉自己,“只有自己不放弃,别人才不会抛弃你。”
虽然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家人和战友的支持成为了激励邓清明继续勇敢追梦的不竭动力,“我要加紧备战空间站任务,以最好的状态接受党和人民的挑选,只要任务需要,我将永不停歇备战的脚步。”
图为2017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给航天员大队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北京航天城礼堂举行。
身体可以失重 心灵永不失重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把航天强国战略写进党的政治报告,为航天战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杨利伟神舟首飞,到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航天员们胜利凯旋后面对镜头的第一句话都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未曾刻意安排的一句话,表达了这个英雄群体对待荣誉的清醒。
职业特殊但从不搞特殊。“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如今作为航天员中心分管选拔训练的领导,每次训练都带头参加,每逢新科目试训都第一个上,他始终认定将军航天员就要当先锋、打头阵。
“飞得再高,做人的底线不能破。”20年来,数不清的地方老板慕名找到航天员,请他们为自己的产品说一句好话,并许以重金、房产、豪车,但都被航天员们婉言谢绝。20年来,航天员们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王亚平珍藏着这样一封信。一名学生在信中写到:“是你给了我梦想,我会像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向树的顶端,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杨利伟珍藏着这样一份回忆。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活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不停地流泪,哽咽着说:“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聂海胜珍藏着这样一种感受。在太空中每次飞临祖国上空,他的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透过飞船舷窗凝望祖国的版图。“飞离地球越远,心与祖国就贴的更近。”
曾经有人问航天员们:“你们中间已经有7个人是年过半百的将军了,已经功成名就了,还用得着这么拼命吗?”他们的回答十分一致:“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崇高的荣誉,祖国托举我们飞向太空,我们唯一的使命就是为国出征,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据乌克兰独立新闻社等媒体29日报道,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利特维年科称,目前已有105万人被征召入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