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最近访问
热门站点
全部
省级云
市州云
区县云
其他云
全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V
W
X
Y
Z

西安两医生手术间隙输液走红 纾解医患矛盾需要啥?

2018-01-17 16:15:25     王石川    中国青年报

将心比心,对患者多些耐心,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

  ----------------------------------

  近日,一张两名医生在手术间隙输液的照片走红网络。该照片是西安交大二附院麻醉科主任吕建瑞医生在2018年1月14日下午3时许,经过手术室时所拍摄的,当天两位医生手术任务重,便利用手术间歇时间输液以缓解自己身体不适。记者对话了该照片的当事人,他们表示“病不等人”,“打点滴是为了调整自己的状态”。(《法制晚报》1月15日)

  “一线医生是真辛苦”“救死扶伤,让人感动”,众多网友抒发了感动乃至感佩之情。无独有偶,去年7月,南京一名医生也因输液照而意外成了“网红”,照片显示,这名医生垂着头坐在椅子上,左手注射着点滴,连手术帽和口罩都没有摘掉。照片曝光后,网友纷纷点赞。

  类似场景,每每被输送到舆论场中,几乎无不引发网友礼赞,向医生致敬。致敬,是因为受到触动,还因为有陌生感,他们没有想到医生如此辛苦,更没有想到医生哪怕累病了,还一心想着为患者看病。殊不知,这是医生的常态,正如此前当事医生对媒体所称,“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我们天天的工作都是强度很大……”这次一名当事医生也表示,“我们所有的医生都是这样做的。病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面对如潮赞誉,当事医生很谦抑:“其实没啥,不值得报道了吧,不只是我俩,很多医生都是这样的。”这或可说明,医生的高强度工作,并不为人熟知,如果媒体能够更多呈现医生的工作常态,对缓解医患矛盾势必大有裨益。医患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近年来似乎不够和谐,原因林林总总。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识之士纷纷提出真知灼见。不理解,往往源于不了解,不了解往往带来误解。

  不管有意无意,适当晒一晒类似的工作照,有助于重塑医生形象,但不必多,更不必滥,否则会让公众疲劳,乃至觉得这是打悲情牌和比惨。医生并不需要这种“额外”的赞美,不管病人理解不理解,他们都会尽职尽责。有时,他们甚至冒险帮患者治病,比如日前媒体报道的案例,某地老人晕倒,心脏骤停,急需手术,家属未到,医生签字:所有责任我来担。这就是担当。

  故此,不要把医生想象得很狭隘,认为他们被误解了就不尽力为病人看病,更不必认为医生不收红包不办事。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信赖让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信赖比金钱重要,病人选择了我,就是给了我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笔者家族中从医者有20多人,他们无不这样认为。

  纾解医患矛盾,既需要患者设身处地地替医生考虑,也需要医生对患者多一些抚慰。有个案例特别感人,成都一名医生连续多年获得患者家属拜年的礼遇,原因是,这名医生以医德和医术赢得了患者信任,患者病逝前立下“家规”,要求子女办完丧事后,一定要请这名医生吃饭,并且每年都要去看望。据报道,这名医生走进餐厅时,看到老老少少20口人,恭恭敬敬地坐在那里等他,“真想掉眼泪”。医患关系有时就是如此简单,无非4个字: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对患者多些耐心,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曾有医生直言不讳,如果一个医生一上午看五六十个号,水都不敢喝,厕所都去不了,如何做到耐心地倾听每一名患者的声音?如果做一个开颅手术才得100多元,但一个支架利润可能几千元,医生会“共情”“共策”吗?此非虚言,医生这个职业当然是高尚的,但具体到个体,他们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要求他们圣人般地超脱,时时事事耐心,似乎也不现实。

  归根结底,真正促进医患关系向好,还是得从体制变革中破题,通过医改实现多赢。正如著名院士钟南山所称,一个社会或者公众对医改的评价主要是看什么?看病贵、看病难是不是有效解决了?医患紧张关系的环境是不是改善了?作为医改的主力军,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不是真正调动起来了?当前,医改正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在寄希望于改革带给医患获得感的同时,医患之间以情相融,只要意识到双方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就一定能减少龃龉,多些融洽。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