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最近访问
热门站点
全部
省级云
市州云
区县云
其他云
全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V
W
X
Y
Z

医术仁心搭建中非“友谊之桥”

2019-08-02 10:58:48     南方日报

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完成援非任务, 珠海医生收获鲜花和友谊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赤道几内亚卫生和社会福利部部长(左)给援赤几医疗队队长陈雷授勋。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陈华新在为当地病人检查病情。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荣柏与当地医生共同为患者做手术。

  跨越大半个地球、离家一年半、坚守在陌生的异国他乡……7月22日,由27名珠海医疗队员组成的“援非医疗队”回家了。在芬芳的鲜花和掌声欢呼声中,他们与阔别已久的家人朋友相拥,感受这份久违的温暖。

  在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们565个日夜的坚守、克服疾病袭身的恐惧、无数次对医术的挑战和考验。驻地流行传染病高发的危险、家人生病无法照顾的苦闷、缺医少药的医疗困境,这些以前从未遇到的困难,不仅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一次全新的历练,也为他们的生活留下了难忘的经历。

  “遇到的困难已经过去了,但留下的回忆却值得永远怀念。”援非医疗队队长、珠海市卫生健康局副调研员陈雷感叹,当看到手术成功后,当地居民为中国医生点赞;在离别之际,当地居民对中国医生不舍的情感时,“那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中国医生用他们的行动和真情,为中非交流搭建了这座‘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即便再苦,我们有强大的‘后援团’”

  2018年1月5日,由珠海组派的广东省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启程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由27人组成,包括来自全市9家医院的医疗技术人员21人,分为总统医疗分队、首都马拉博分队、巴塔医院分队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驻点。

  “所有队员一年半都没有回过一次家。”陈雷说,当地医生数量很少,专科医生更是匮乏,为了保障当地居民的就医需求,医疗队的医生“全年无休”。除了工作强度外,语言障碍、医疗环境、生活状况这些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现实问题,都让医疗队感受到难以言说的艰难。

  然而,一个个困难都在医疗队的坚持和乐观下“迎刃而解”。

  尽管出国前医疗队接受过为期半年的语言培训,但陌生的西班牙语仍然让他们在实际交流中有许多障碍。“刚开始我们用翻译软件来帮助沟通,后来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词汇,沟通就越来越顺畅了。”援非医生石少权说,由于当地几乎不生产农产品,蔬菜价格贵得惊人。“医生们还利用下班时间开荒种菜,解决吃饭的问题。”

  不仅是生活上的困难,对传染病的恐惧也曾一度困扰着许多医生。当地居民健康意识薄弱,艾滋病、肺结核、梅毒等传染病很常见。“有时候病人病情紧急、医疗器械简陋,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很高。”陈雷说。

  即便如此,援非医生们并没有退缩。医疗队员马治富说,这些经历只是提醒他们,在治疗时要更加做好防护措施。“它并不会吓退我们。每当看到病人因为我们而获得了救治,有了健康快乐的生活,我们就更加坚定此行的意义所在。

  自身的困难可以克服,但来自家庭的压力却常让他们感觉“无能为力”。在援非的一年半时间里,有的家里老人检查出患有癌症,有的家里小孩生重病……“相隔数万里,没办法顾及到他们。”石少权说,队员们家庭发生这些情况时,他们都会互相鼓励、陪伴;上级主管部门也会帮助他们为家人提供医疗帮助,“这些‘后援团’,都在我们焦虑困顿时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和信心。”

  用行动和真情诠释家国担当

  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医疗队员们用心对待每一次手术、用真情与当地居民交往,用行动践行着“中国医生”的担当。

  在石少权为当地产妇使用“免拆线皮内缝合法”进行第一台手术后,当地医生惊呼“为什么找不到线头拆线?”石少权解释:“这类缝合方法可以让线在体内溶解,无需拆线。”随后,便教授当地产科医生学习新的拆线技术,为当地产妇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援非期间,当地一名10岁的儿童被玻璃划破眼球,来到医院时已经是受伤后的第3天,需要立即手术。受限于医疗水平,当地眼科医生对这类手术束手无策。

  医疗队员眼科医生邓建华主刀,联合妇科医生马治富、麻醉医生许继文临时组成手术团队。1个半小时的紧张手术后,这名小孩的伤口平整密闭,瞳孔也恢复了原型,眼睛保住了。

  “全年无休,随叫随到!”医疗队员金莉子用这8个字概括了她一年半的工作。作为总统府保健组心内科医生兼保健组组长,她说,“总统如果有需要,都会直接联系我,有时候是半夜,有时候是凌晨。我们通常都在5分钟内集合完毕,有时脸也没洗,牙也没刷,好像行军打仗。”

  “每一位援非队员都有很多故事。”陈雷说,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不同专科领域中尽心尽力,以精湛的技术和真诚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肯定。“走到哪里都有民众称赞,‘中国医生’很好!”

  一年半以来,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诊疗门诊病人7689人次、住院病人9147人次、手术1349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16人次、麻醉635人次、针灸1420人次、化验检查11039人次。此外,医疗队还开展了8次上山下岛进村大型义诊活动,免费诊疗1230人次,送出价值约3万元人民币的药品。

  在赤道几内亚马拉博时间7月12日上午10时,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授命该国卫生和社会福利部部长代表该国政府为我国(广东省)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全体队员颁发该国最高荣誉奖——“国家独立勋章”,以表彰医疗队一年半来为赤几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陈华新

  用精湛医术和真心播种友谊

  作为中国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中的一员,从一万多公里外的赤道几内亚,回到熟悉的家3天后,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华新还没有完全适应,交谈中不时会蹦出几句西班牙语。

  565个日夜里,陈华新在赤道几内亚的巴塔医院管治住院患者共计2700余人次。除救死扶伤外,他还为贫困病人送医药、送物资,为医院医生教授医术,为当地人普及卫生理念……

  陈华新在赤道几内亚留下了很多东西,当地人为感激他,用陈华新的名字为自己孩子命名;陈华新带走的却不多,该国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该国总理亲自签名颁发荣誉证书,还有和当地人民永不褪色的友谊。面对荣誉,他说,“治病救人,本就是一个医生的职责所在。”

  缺医少药让手术困难重重

  2018年1月,陈华新与珠海市卫生系统的其他26名优秀医务人员一起,飞行了26个小时,来到了非洲中西部的赤道几内亚。

  临行前,陈华新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知道当地天气炎热,蚊虫非常多,疟疾、伤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高发,医疗条件十分落后。

  即使有了心理准备,当地的情况还是让陈华新大吃一惊。在巴塔地区的医疗队驻地,用水全靠一口井,井水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连洗衣服都会把白衣服染黄;不习惯当地饮食,买菜要开半个多小时的车去中国菜市场……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令陈华新担忧的。在他工作的巴塔医院,居然连一台CT机都没有;病房里老鼠、蚂蚁四处横窜;医院条件简陋,很多医生连口罩都没有,国内的一次性手套,在这里被护士洗过后多次使用;病区还经常停水,有时查完房后都没办法洗手,随时有职业暴露的风险。

  “当地医护人员的卫生意识也有待提高,检查病房时都没有养成带口罩、手套的习惯。”陈华新说,内科病房有多数病人患有艾滋病、疟疾、结核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出于卫生考虑,陈华新自费从中国商店买来口罩、手套分给其他医护人员。

  除了这些医疗用具,陈华新还在中国商店里发现了“好宝贝”——酒精。身为医生的陈华新深知,酒精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陈华新回忆:“当时隔三岔五就去买酒精,再装进小瓶子放在口袋里,就算没水,也可以用酒精洗手消毒。”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陈华新带着当地医生、古巴医生和实习生们一起,在闷热、阴暗的病房里查房,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认真细致地为患者体检。

  从医院回到驻地,陈华新还经常学习外语直到深夜。虽然出国前已短期进行西班牙语培训,但在工作中陈华新发现,要与病人深入交流还远远不够。为了克服语言障碍,陈华新一边在医院里广泛地和当地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对话,一边在驻地里看书自学,几个月就将西班牙语运用自如。

  改善治疗方案让患者“药到病除”

  在巴塔医院,陈华新诊治过的患者里,贫困的人很多。有些人根本无力购买药品,更无力负担病位费、检查费、治疗费,甚至连餐饮都无法自足。

  “与国内不同,由于医疗事业落后,在赤道几内亚的医院里,病人在手术前需要自己购买器械和药品。”陈华新介绍,很多病人因为买不起手术用品而放弃治疗。

  有一次,陈华新为病人安排好手术后,叮嘱患者家属去购买手术用品,结果等了几个小时都不见人回来,托人去找时才发现,病人家属连购买注射器、纱布的钱都拿不出。无奈之下,陈华新自掏腰包,才顺利完成手术。

  “抽出来的积液已经是脓状,幸好及时处理,再晚就没救了。”陈华新花了两天时间为这名患者抽干净了胸腔所有积脓,经过有效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患者逐渐好转。

  “当地穷人很多,很多人小病就拖着,熬不下去才来医院。到医院检查完没钱治疗,就只能回家祈祷病情自行好转。”陈华新介绍,这样的病人每个月都不在少数。遇到这些患者时,陈华新都会主动为他们负担一部分费用,并积极提供治疗,帮助他们减少后遗症或致死的风险。

  为病人排忧解难只是陈华新工作的一部分,在分内工作之外,陈华新还为同事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陈华新所在的巴塔地区总医院内科病房中,胸腔积液是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国内治疗并不难,然而巴塔地区总医院不仅没有CT机,连基本的胸穿针都没有。

  “没有CT机,还能靠医生的经验手摸定位。没有穿胸针,手术就很难做得干净。”陈华新说,当地医生用大号的留置针代替穿胸针,但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改善这种治疗方案,使更多病患得到更完善的救治,陈华新另辟蹊径,想到可以为留置针做个“小手术”,增加个静脉导管来提高疗效。经过多方寻找,所需物品终于在几十公里外的一家医院被找到,陈华新再次自掏腰包,购买了一批回来改造。果然,经过改造的留置针在手术中起到奇效,推广开来后,获得同事一致“点赞”。

  在援非的565天里,各种医疗技术操作大部分是在陈华新亲自操作或指导下完成的。陈华新精湛的医术以及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品质得到医院业务院长和同事们的高度称赞,“Camilo(陈华新的西班牙语名字)muy bien(很好)。”

  横跨半个地球的友谊长河

  赤道几内亚属赤道雨林气候,巴塔地区十分潮湿,疟疾和伤寒肆虐,不仅当地人时常发病,外地人也难以幸免。

  陈华新刚到巴塔不久,有一名中国公司商船的船员来医疗驻地求诊。经检查,该船员感染了“恶性疟疾”,出现超高热、剧烈头痛、血尿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陈华新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因驻地没有护士,陈华新不得不身兼数职,为患者打针、输液,终于在商船启航前将患者病情稳定下来,让其顺利随船回国。

  在巴塔驻地,陈华新与医疗队对患有“恶性疟疾”的中国同胞提供免费救治,一位中资企业负责人曾说:“咱们中国的医疗队在这里,我们很踏实!”

  为救治更多患者,他们多次到偏远地区义诊,为当地村民送医送药。在非洲的565天里,陈华新慷慨解囊,累计为患者捐赠了100多万西法(约人民币1万多元),相当于当地人一两年的工资收入。

  凭借精湛的医术和热情的服务,陈华新得到当地人的一致认可,点点滴滴的工作日常,最终汇聚成横跨半个地球的友谊长河,直到回国后,还不时有人发来问候。

  “Camilo对我们太好了!”为感激陈华新,当地人Miki用陈华新的西班牙名字为自己的新生儿命名,来表达他们的敬爱之情;当陈华新即将结束任务回国时,巴塔医院总院长Manuel十分不舍:“你走了,我们将失去一位挚友!”

  7月12日上午,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授命该国卫生和社会福利部部长代表该国政府为陈华新及医疗队全体队友们颁发该国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以表彰中国医疗队为赤道几内亚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此外,陈华新还获得了赤道几内亚总理亲自签名颁发的赤道几内亚政府荣誉证书,以及巴塔总医院院长Manuel颁发的荣誉证书。

  回顾一年半的援非岁月,陈华新说,“治病救人,本就是医生的职责所在。”相比自己得到的荣誉,他更希望赤道几内亚能早日摆脱贫困,提高医疗条件,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黄荣柏

  我为总统兄长做手术

  今年7月22日,黄荣柏和广东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的同行队员飞跨大半个地球,回到阔别560多个日夜的家乡——珠海。

  赤道几内亚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黄荣柏在此晒过最烈的太阳,与一年多前出发时相比,踏上归程的他多了三样东西:更黝黑健康的肤色、代表该国最高荣誉的“国家独立勋章”,还有一颗眷恋黑土地的心。

  “可能,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曾经与艾滋病擦肩而过,也曾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总统先生的亲哥哥动手术。”归国后的黄荣柏,第一时间享受了鲜花和掌声,但他却说,依然怀念着曾经在手术台上与非洲同行“并肩战斗”的日子。

  援非期间,他分别荣获巴塔大学医院突出贡献荣誉证书、赤道几内亚总理府荣誉证书、总统府荣誉证书,以及该国最高国家荣誉——“国家独立勋章”。“在巴塔大学医院,我们看到了援外医疗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解除病痛的希望,当地人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道:‘China!Muy bien!(意为中国人好样的)’,这就是援非医疗队的意义。”他说。

  仅用两小时就为96岁高龄患者完成手术

  时间拨回至2018年1月5日。黄荣柏被安排到赤道几内亚的第二大城市巴塔,驻点在巴塔大学医院。

  虽说已经是巴塔最顶级的医院,“但医院的医疗设备很落后,全院仅有老式的黑白B超机一台,X光机放射影像模糊不清,相当于国内20世纪80年代的水准。”黄荣柏说,“国内医院常见的血常规检查,巴塔大学医院都不能普遍开展,其他检查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麻醉设备和麻醉药品的匮乏,更让外科手术颇感掣肘。”

  让黄荣柏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设法解决医疗设备落后这一问题的时候,挑战就找上门了。2018年2月,一名极为“特殊”的病患找到了黄荣柏,希望他亲自主刀手术。那是一位96岁的男性患者,双侧腹股沟复发性斜疝,合并有心肺疾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赤道几内亚国内,成年人平均寿命是45岁左右,“这位老人已经96岁,是赤道几内亚当之无愧的寿星,在全国的知名度非常高。”黄荣柏说。

  医院里一名年轻的古巴籍骨干医生曾得到黄荣柏的传授,利用中医推拿的手法,替病人完成了无麻醉右手臂骨骼复位手术,对黄荣柏精湛的医术和人品非常推崇。得知黄荣柏欲为96岁老人动手术,这名年轻的同仁私底下劝黄荣柏:老人年纪太大了,又连续经历4次手术,继续手术的风险太大,希望他放弃手术方案,保住自己的名声。

  但黄荣柏却这样回答:“医生不能因为爱惜名声、害怕失败而拒绝病人的请求。既然我已经找到了病情复发的根源,就要尽全力为病人解决病痛。”10天后,黄荣柏就拿出了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案,并提交全院会诊,确定了最终的手术时间。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老人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当天11时手术开始,黄荣柏仅用两小时就完成了手术。因黄荣柏手法精湛,患者术后疮口极小,出血仅50毫升。

  通过手术,老人病情复发的根源被移除,而且因为手术中失血少,对老人后期身体的康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手术完成后的第二天,中国驻赤道几内亚大使馆和赤道几内亚卫生部的官员专程来到医院慰问黄荣柏,这时他才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老人是赤道几内亚现任总统的亲哥哥。

  这一引起赤道几内亚全国关注的手术,成了中国医生在巴塔大学医院的经典示范性手术。

  “战胜对艾滋病的恐惧并不容易”

  随时准备手术,是援非医生的日常,但往往风险与手术同在。

  “生活环境差、医疗环境差,疟疾、伤寒、寄生虫在当地都是常见病。”黄荣柏说,“手术病人里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高达70%到80%,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有些后怕。”

  后怕的原因在于,黄荣柏是一名外科大夫,要直接站上手术台,意味着他要与艾滋病正面交锋。黄荣柏意料到风险,但却没想来的这么惊险。“不怕患者伤口流血,就怕自己有伤口。”他说,虽然已经万分小心,但还是在两次手术中受伤了。

  “第一次,是帮助一位骨科病人复位。”他说。原本,骨科并非黄荣柏所长。“可那个患者经过很多位的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于是,院长找到黄荣柏,问他:你行不行?

  这既是赤道几内亚居民和院长长期以来对中国医生的信任,也是患者不得已之下的最后求助。

  “中国来的医生,哪能说不行?”黄荣柏没有推脱,便站上了手术台,然而病人却因难忍剧痛,在术中将黄荣柏的手臂打肿。所幸只是淤肿,没有伤口,但在一个月后才恢复。

  2018年5月,一名从外院转诊至黄荣柏所在医院的患者,在处理伤口时将黄荣柏抓伤。这次,黄荣柏的伤口流血了。也就是说,如果该名病人患有艾滋病,他很大可能会被传染。“由于并非本院病人,没有他的病历,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否是艾滋病患者。”惊魂未定的黄荣柏赶紧自掏腰包为该病人做检查,“结果出来后,发现没有,那颗咚咚咚跳的心才安定下来。”

  数次与死神的正面对垒,让行至中年的黄荣柏更加坚强。“环境上的困难可以凭借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然而战胜对艾滋病的恐惧并不那么容易。”他说,“刚受伤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又不敢告诉别人,同事、家人都不知道,怕他们担心。现在回想,我挺幸运的。”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鹤林 王韶江 林郁鸿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