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最近访问
热门站点
全部
省级云
市州云
区县云
其他云
全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V
W
X
Y
Z

红十字,谱写新时代的中巴友谊

2018-12-31 11:23:45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公众号

12月,在中国已是寒冬腊月,而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这里却是高达40余度的酷暑高温。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中巴经济走廊的最南端,是链接欧亚非海上通路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巴境内唯一的深水港口,有媒体盛誉其为巴基斯坦的“深圳”。本应该成为一座优质国际良港,却在连年战乱洗礼和多次开发易主后被日渐荒弃,146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不到8.5万人。2002年应巴政府的请求,中国对该港口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2015年中国正式接手瓜达尔港口运营建设任务,2018年11月,巴基斯坦中资港口瓜达尔港正式开航。就在这酷暑难耐、干旱燥热的港口边,一抹鲜艳的红色引人瞩目。一支仅有9人组成的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就驻扎在这里,为当地民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铸造着新时代的中巴友谊。

微信图片_20181231110950.jpg

鸟瞰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全景(摄影:陶冉)

面对恐怖袭击,个人安危永远放在最后

11月23日,中国驻巴基斯坦卡拉奇领事馆附近发生袭击事件,两位巴基斯坦警官——阿什拉夫·达乌德和阿什拉夫·汗为保护领事馆安全而英勇牺牲,这也是中国对中巴经济走廊投入建设以来,首次有巴方人员为中国人的生命安全而殉职。“由于当地经常发生各种恐怖袭击,从5月至今,我们曾收到大大小小不下十余次恐怖袭击的预警。”胡弘队长说。

也许在国内,我们无法想象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遇。但当笔者就恐袭话题采访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员时,他们的回答却出乎了我的意料。

——“袭击事件发生后,我很担心这可能会影响我们医疗队儿童体检项目的进展。”队长胡弘表示。

——“虽然类似警报时有发布,但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遇袭,还是第一次听闻。瓜达尔安全预警等级估计又要提高,医疗队后续工作会不会被迫暂停?”副队长施华担心。

——“恐袭发生当时,我正在瓜达尔港进行常规的诊疗工作。当天的巴基斯坦患者还是蛮多的。后来国内发来安全提醒,我才意识到这里发生了恐怖袭击。”副队长郭宗培回忆道。

——“由于医疗队经常进行撤离演习和应急救援模拟,平时也十分注重灾难及恐怖袭击相关救援的培训,当我得知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是否有人员伤亡,是否需要医疗队介入。”队员石晶晟说。

——“当时我下意识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是否需要紧急医疗救援。”队员李瑞霞说。

——“援外医疗工作遇到一些难题,我和队友正在齐心协力想办法解决,问题迎刃而解。后来才听说了袭击事件。我下意识想的是有没有伤亡?需不需要我们的紧急医疗救援?医疗设备药品我们都已准备好了!”队员齐明川说。

——“发生袭击当天,我除了正常医疗工作外,还在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学习。医疗工作首要的就是沟通,强化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巩固已成为每天常态。”队员周金金说。
——“除常规检验工作外,我当时正在就地取材,使用志愿者和队员的无偿爱心捐血,努力提高检验仪器结果的精度和准度。没有关注到恐袭。”队员许东雯说。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恐怖袭击对自己生命的威胁是在今年6月,当地极端组织威胁将要袭击医疗队所在的整个瓜达尔自由区,当时下意识想到如果发生了恐袭,我们这里每天人很多,我应该如何带领队员及患者们顺利逃生,如果真的发生恐袭,医疗队又该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领事馆遭袭后瓜达尔可能也将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不知道这会对当地民众产生怎样的影响。”联络员沈舒羽坦言。

微信图片_20181231110955.jpg

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外景(摄影:陶冉)

几乎所有队员在面对恐袭这个话题时,自己的“安全”这个词早已被抛到脑后。完成好当下正在进行的医疗检查到最后一刻、做好随时开展紧急救援的准备、查验药品是否完备齐整是当时队员们唯一能想到的事。自身的安全此刻被无限缩小,甚至队员们开始关心恐袭戒严后,当地老百姓的看病问题。对于队员们来说,拯救他人生命更重要,人道把中巴两国人民链接在了一起,成为了命运的共同体。

微信图片_20181231110958.jpg

当地安保队长Naseem在执勤(摄影:王敬)


两点一线,行走在战火边缘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01.jpg

全副武装的巴方警察全程严密护送(摄影:陶冉)

在和平地区生活着的我们,也许很难体会到战火深处的艰难情境。急救中心—宿舍营地,这就是这支医疗队唯一的生活轨迹。从中港控宿舍营地到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车程虽然只有20余分钟,却全程完全信号屏蔽,军警部队严密护送,严阵以待以保障安全。路途中,还随时能看到不远处正在激烈交火中燃起的浓烟。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04.jpg

瓜达尔港区第二道大门外(摄影:王敬)

坐落在港区第二道大门外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就是这段路程的终点,也是第一批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自2017年9月入驻以来一直工作着的地方。“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于2017年5月8日启用,是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急救走廊项目的首个“急救单元”,也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由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基会联合巴基斯坦红新月会共同推动的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示范项目。项目主要沿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布设由急救站点、急救人员、急救车辆、信息系统等组成的“应急单元”,提升经济走廊沿线应急救护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由于巴方暂不具备运营条件,根据项目规划,中方派出援外医疗队入驻,并实行半年轮换制,为当地民众提供为期2年的免费医疗服务。2017年9月,第一批医疗队入驻,2018年4月圆满完成任务后,第二批医疗队入驻。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08.jpg

第二批医疗队全体成员与巴基斯坦当地儿童合影

胡弘队长介绍说,作为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驻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第二梯队,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是在瓜达尔港区内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为当地民众提供免费优质医疗服务并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项目。此间,医疗队曾深入社区为当地民众义诊、进入学校为当地儿童体检、积极开展对妇女儿童的健康问卷调查和医疗咨询等。

由于安保原因,中心建成以来,一直在不断改善加固安防系统(包括在中心内建立岗亭,当地妇女安检的小屋,安检屏蔽门等等);在军方和中港控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心和医疗队还建立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撤离预案,同时定期参与军方组织的模拟联合安全撤离和逃生救援的演习。8月初,医疗队内部还就发生大规模伤亡后的处置进行了相关培训,对可能发生的暴恐、自然灾害事件还做了专门的课程讲解,对逃生路线以及医疗队在这类事件中的响应和分工都进行了详细部署。这对于平时没有任何战争应对训经验的队员们来说,已成为了工作中的日常。

相比国内的医疗环境,除了当地宗教信仰习俗和不稳定局势外,需要克服的还有这里的自然环境。瓜达尔港区是典型的沙漠气候,常年气温处于50℃以上,同时饮食单调,主要以牛羊肉和鱼类为主,蔬菜缺乏。当高温酷暑遭遇了单调饮食,再加之活动长期被限制在港区方圆2公里范围内,一度让刚来不太适应的队员们感到烦躁压抑。“但每当我们想到背后强大的祖国、强大的国家红会,那些急需我们医疗救助的巴基斯坦民众的眼神时,似乎一切抱怨都烟消云散了。”胡弘强调。

“援外不仅代表着国家,而且是一种荣誉。”李瑞霞说。“来到巴基斯坦已经六个多月了,我并没有觉得我是在坚持,而是很庆幸能够享受这个过程,于我而言是一种荣誉,当然更是一种责任。”周金金说。医疗队的入驻和急救中心的落成无疑为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安全、气候等面临严峻挑战的中巴经济走廊最南端地区,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民众带来了生的希望,当地人因此不再害怕有病无处医了。

有限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物质匮乏、设备简单、操作局限、物流不便,医疗队在瓜达尔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医疗服务工作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一直坚信,只要我们首先付诸行动了,并坚持下去,积极的尝试各类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总能打开那扇希望之门。”副队长施华坚定地说。

刚到瓜港的时候,语言是工作中最大的阻碍,由于巴基斯坦英语口音比较重,当地人多说乌都尔语和俾路支语,翻译的志愿者有限,经常听一句英语要听好几遍“每一个单词我都懂,但是从你嘴里说出来我就听不懂了”。很多时候,看病都要连比划带猜,询问病史难免有偏差。

伤口清创、缝合和换药等都是治疗开放性损伤的基本措施,但这些原本在国内医院里司空见惯的操作,在巴基斯坦瓜达尔地区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伤口清创、缝合和换药需要一些基本的设备和耗材,由于运输不便,加上耗材不足,酒精浸泡等简单的消毒方法很难完成,伤口感染及愈合不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考虑到气候燥热,容易滋生细菌,医疗队根据现有器械和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在有限的条件里不断完善手术器械和耗材的消毒流程,将原来的浸泡消毒改为高压蒸汽消毒,制定了一套有效的高压锅消毒过程,并使用消毒变色试纸进行质量控制,从而保障病人治疗的安全性。虽然原始而复杂,却严格确保了医疗安全。另外,面对感染伤口需要换药引流等的问题,队员还自创了引流纱条,消毒后给予患者一次性使用。

另外,由于硬件设备有限,很多手术都不能开展。移动C臂透视机还没有安装,没有X线检查,连骨折的诊断都要依赖外院的资料。国内一般机器是由供应商的技术支持在院内完成安装和调试的,但这在巴基斯坦显然不具条件。所以队员们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安装、调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大家的努力,中心终于有了X射线的透视检查。没有条件,队员们就创造条件。

让“巴铁”放心的中国医生

很多巴基斯坦民众都是不远万里慕名前来,有的当地人甚至不惜步行1-2个小时,只为来中心找一下靠谱的“中国医生”解决疾病的困扰。为了方便当地民众寻医就诊,中心特意选址在港区第二道门前,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所有当地民众的看病需求。周末、夜间或非工作时间,医疗队还特别在港区第三道门营地内设置VIP诊室,以方便紧急情况下的特殊处置。针对部分特殊患者,医疗队根据疾病治疗情况还会开展患者随访。当地人普遍表示,因为有“中国医生”在,他们很放心。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12.jpg

队员们与巴基斯坦小朋友在一起(摄影:沈舒羽)

在来中心看病的当地民众中,令胡队长印象深刻的有一名叫Rafeeq的当地劳工。当时来医院是为了看脚部的外伤,主诊医生查体时发现他还有腹痛症状,最后被确诊为阑尾炎,同时血象白细胞增高并伴有发热,常规应该建议他转院进行手术治疗。但患者情况有些特殊,穿着当地的巴袍,上面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还有没来得及补上的破洞,鞋子烂得不能再烂了。他当时拒绝了手术的建议,并要求我们给他用药,原因竟是他没有经济条件去做手术。巴基斯坦虽然是全民医保,但仅限于基础疾病和基本药品,大部分手术还是当地贫困人口难以承受的,他甚至连去卡拉奇治疗的交通费用都不够。队员再三告知他可能存在的风险,患者还是要求保守治疗。欣慰的是,经过医疗队一周的输液治疗和随访,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完成治疗的那天,他要求和我们全体合了影,并一再感谢我们的照顾和关心。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16.jpg

Rafeeq治疗后一再感谢医疗队并要求合影留念

还有一位70多岁的高龄危重病人,他曾在卡拉奇就诊被告知继续治疗花费将难以承受,本着对中心的信任,家属驱车带着他来到了急救中心。医疗队神经外科、内科、骨科的三位医师会诊,给出了颅内多发占位的诊断,判断可能是肿瘤或寄生虫感染,但是由于中心检验治疗的局限,只能给予有限的缓解疾病症状的建议。虽然我们没有能够治疗他的疾病,老人也知道自己的病情难以治疗,但是老人表示,能来过自己最信任的中国的医疗中心确定情况,能缓解一点儿他的痛苦就已经十分满足了。我们感受到,医疗队带来的不仅仅是来自中国的优质医疗服务,更带给当地民众一份信任与安心。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19.jpg

前来参与义诊咨询病情的瓜港当地居民(摄影:沈舒羽)

“目前我们接诊的患者80%以上都是巴基斯坦人,他们对中国有一种无可比拟的信任感,他们愿意来这里看病。很多妇女都要步行1-2个小时过来,就是因为信任“中国医生”。”副队长郭宗培说。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的工作深得民心,也让医疗队队员的内心深受鼓舞。“这里的人民特别尊重医生,在他们心目中医生是高贵的有知识的人,这和我们目前国内的医患关系还是不同。期间去参观当地的医院和学校时发现,小学生的教室里都有医疗常识的贴图、人体结构,还有“七步洗手法”。当地教育也鼓励孩子长大后学习医学,成为一名医生。”副队长郭宗培说。一种源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种下一颗种子,并让它生根发芽

“刚到这里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我那刚上三年级的儿子和在家的老婆。生长在和平国家、和平年代的孩子可能不懂得战乱是什么,也很难理解父亲的工作,我就让爱人带他去看《战狼2》。他特别喜欢,看了不下五遍。他知道我在这边援外,上次和他视频时我发现孩子更懂事了,他说我爸爸在这里做的是人道主义工作,和冷锋一样,在和小伙伴们聊起时也是满脸的傲娇。”副队长郭宗培回忆说。红十字运动的魅力之一就是传承,在医疗队员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或许父亲这次难忘的红十字援外医疗经历,会给这个不到9岁的小男孩种下一颗种子,对他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22.jpg

进行静脉抽血化验的当地儿童(摄影:沈舒羽)

“医疗队在当地法曲尔小学为当地孩子进行体检采血时,孩子们都很坚强,扎针的时候不哭不闹,也没有喊疼。在给孩子们做心电图的时候,孩子们都太瘦了,吸盘有时候都吸不住,我很心疼。”周金金说。队员们已经把当地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这里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其中有一位在中国燕山大学留学的巴基斯坦员工Qadir,毕业后就回到瓜达尔继续从事为当地人民服务的工作。他的中文很棒,起名“韩宇”。我们和Qadir一起互相学习中文及乌尔都语,DIY自己的美食一起分享,艰苦条件下建立起更加牢靠的友谊。“副队长郭宗培说。初到瓜达尔,由于语言不通,很难与当地民众通过英语交流。还好巴基斯坦红新月会的Qadir来到中心帮忙。由于区域生态因素,中心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损坏,几经波折维修后需要重新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校准。当Qadir得知仪器急需测试样本时,立即撸起袖子,主动提出:“Please collect my blood”。而就在此前不久,Qadir还曾因前期工作繁忙导致贫血病倒过一次,刚好不久就主动请缨,这让医疗队员们感动不已。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25.jpg

“天使健康行”进校园活动中,Qadir(右一)与胡队长、校方代表合影(摄影:沈舒羽)

 “我们虽然肤色不同,但我们的笑容是相通的,我们是一群为了瓜达尔美好明天而共同奋斗的一家人,中巴友谊的更佳深厚将由我们的共同携手见证。”副队长施华说。也正是在如此默契的中巴合作下,中心的各项工作才得以可持续性地向前推进,中巴友谊的种子正在不断生长。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好伙伴而自豪的同时,也为全队探索政府与民间互动开展援外医疗、民间外交的新模式新渠道而感到欣喜。

恐袭发生当晚,当地安保队长Naseem与医疗队队长胡弘聊起这次袭击事件时表示,“我们中国和巴基斯坦永远是朋友,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你们的生命安全,Don’t worry, I will always be with you.”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巴友谊在红十字人道链接中正在不断发育、成长。

异国他乡成长着的“一家人”

医疗队成员有来自三甲医院医疗经验丰富的医师,也有负责日常护理工作的年轻护士,技术娴熟的检验师、护师,还有来自公益组织的资深项目工作人员。最大年龄49岁,最小的只有26岁。一群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阅历、精专不同工作,有着“代沟”的“异乡人”却因红十字相聚在一起,成为了在异国他乡的“一家人”。

“记得刚来的时候,很多第一次出征的队员,都会因为环境、压力等致使心理防线变得异常敏感。有些队员甚至出现了极度焦虑、焦躁,神经高度紧绷,夜不能寐,甚至队内出现了意见分歧。”副队长施华回忆道。由于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方圆2公里区域内,工作之余的孤独和寂寥称为队员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然而这一特殊条件也让队员们逐渐开发出羽毛球、棋牌活动、室内体育锻炼、观赏电影等集体活动。有擅长厨艺的队员还会带领大家一起学包饺子、自制火锅、干锅。很多队员都表示,自己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了。不仅会包饺子了,会修理马桶了,还学会了翻土种菜,更注重人的身体健康和锻炼。先前的分歧和焦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正在不断改变,一群“异乡人”团结在一起,慢慢地凝聚在一起。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29.jpg

宿舍营地内的小菜园(摄影:王敬)

“七个多月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这份历练却使我成长了不少,第一次作为队长带队来到战乱艰苦的地区,一开始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总担心完成不了任务,处理不好队员间人际关系,最担心大家的人身安全。六个月过去了,一步步走来,有各位副队长、队员们的支持,也有港控和其他各单位的关心,还有国内后方红会及院方作为后援,所有的困难都一一克服了。我最大的体会是,援外工作最重要的是团结,队员要团结,中国人要团结,中巴兄弟更要团结,团结一切力量,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胡弘感慨道。

就像这群9人为伍的“一家人”一样,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百余年至今,依靠的不就是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凝聚在一起,不分国界、种族、宗教,互帮互助的这种“一家人”团结的力量吗?

人道无国界,中国红十字在路上

与中国国内的医疗工作相比,瓜达尔的医疗服务更趋向于全面性的基础医疗。虽然这里医疗是全民免费制,但贫穷还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民众对于基础医疗的享有。很现实的一个情况是,当地医院能提供的医疗资源有限,如果想要更好的医疗资源,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鉴于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病就医的习惯也并非那么强烈。一直比较困扰的是,感觉再多的援助行动,也只是一时的,如何让援助转化为巴方自主的发展力量,才是最终的援助成果。为此,在与巴基斯坦红新月会沟通的过程中,医疗队也在不断地将目前援外医疗中心的医疗运营管理模式传递给巴方,推动可见援助行动的可持续发展。在援外的过程中,我们逐步了解到瓜达尔地区医疗水平现状,以及医疗资源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希望通过我们与当地医院、学校等的沟通协作,能将医疗队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最大限度地帮助到当地有医疗需求的民众。我们可以做的其实还有很多。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身为一名红十字人,为了需要的人奉献,我们感到很快乐。”副队长施华说。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33.jpg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36.jpg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39.jpg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41.jpg

医疗队深入当地小学开展健康体检活动(摄影:沈舒羽)

援巴期间,医疗队曾在瓜达尔Grmmer学校捐赠由上海爱心人士筹集的维他命营养品,当天学校老师邀请队员跟学前班的孩子一起上了一节自然课,面对镜头,国内大部分小朋友一般都会比较害羞,但巴基斯坦的小朋友表现非常活跃,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还表演了舞蹈和诗朗诵,我们也和孩子们一起看了动画片。也许,中巴友谊已经在这些小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愿中巴友谊长存,每个巴基斯坦朋友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项目背景

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是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同派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共同派员组成的我国第一支常驻非洲以外地区的援外医疗队伍。2017年9月22日,第一批医疗队进驻巴基斯坦瓜达尔港;2018年4月29日,第一批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后第二批医疗队进驻。截至8月31日,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共接诊患者1414人次,其中,中国籍548人次,巴基斯坦籍866人次;男性1160人次,女性254人次。截至9月20日,近370名小学生及中巴籍员工接受了体检并受益,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的医疗援助服务广受好评。

2017年2月20日,中国红基会成立丝路博爱基金,先后开展了中巴急救走廊项目,天使之旅——“一带一路”人道救助计划阿富汗行动、蒙古国行动,向叙利亚、伊拉克援助多功能移动医疗单元,开展中国公益联合援非行动(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实施非洲免费午餐和免费公厕厕纸项目),发起博爱单车全球志愿服务行动等,足迹遍布23个国家。

微信图片_20181231111046.jpg

眼中映出中国红十字的巴基斯坦少女(摄影:王敬)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